上一篇我们讲了 LVM 像 “可伸缩抽屉” 一样灵活,但它并不是 “万能工具”—— 就像再好用的抽屉,也怕受潮、怕超重。今天咱们接着用 “木工做抽屉” 的例子,聊聊 LVM 那些需要注意的缺点,以及怎么规避这些麻烦。
传统分区里,一块硬盘坏了,只影响这一块硬盘上的分区(比如 D 盘坏了,C 盘、E 盘还能用);但 LVM 因为把多块硬盘 “拼” 成了 “工作台(VG)”,一旦其中一块 “木板(PV)” 坏了,麻烦可能更大:
你把 100G 旧硬盘(PV1)和 200G 新硬盘(PV2)做成了 300G 的 VG,然后切了 250G 的 LV 当 “照片盘”—— 这个 LV 的空间其实是 “PV1 的 100G + PV2 的 150G” 拼出来的。
如果某天 PV1(旧硬盘)突然坏了,那 “照片盘” 里存在 PV1 上的 100G 照片会直接丢失,剩下 PV2 上的 150G 照片也可能因为 “数据关联断裂” 无法正常读取(就像抽屉的两块木板掉了一块,剩下的木板托不住整个抽屉的东西)。
如果你的 VG 里只有一块 PV(比如单块硬盘做 PV),那 LVM 和传统分区的 “抗损坏能力” 差不多;但如果 VG 里有多块 PV,只要有一块 PV 损坏,所有用到这块 PV 空间的 LV 都会受影响—— 甚至可能导致整个 VG 无法正常挂载。
别把 LVM 当 “备份工具”!一定要配合 RAID(磁盘阵列)使用:比如先把两块硬盘做成 RAID1(镜像备份,一块坏了另一块还有数据),再把 RAID 后的空间做成 PV 加入 VG—— 这样就算单块硬盘坏了,数据也不会丢,LV 还能正常用。
很多人觉得 “LVM 合并多块硬盘,读写速度会变快”,但实际可能因为 “空间分布不均”,导致多块硬盘的利用率反而变低,也就是 “并发读写效率不高”:
你有两块硬盘:一块是高速 SSD(PV1,100G),一块是慢速机械硬盘(PV2,200G),拼成 300G 的 VG 后,切了 200G 的 LV 当 “下载盘”。
LVM 默认会 “先把一块 PV 的空间用完,再用另一块”—— 比如先装满 PV1(SSD),再往 PV2(机械硬盘)里装。
这时如果多个人同时用 “下载盘”:有人在写数据到 PV2(慢盘),有人在读 PV1(快盘),看似 “两块硬盘都在工作”;但如果所有读写请求都集中在 PV1(比如大家都在访问刚下载到 SSD 里的文件),PV2 就会一直闲置,而 PV1 会因为 “太忙” 出现卡顿(就像超市只开了一个收银台,其他收银台空着,排队却越来越长)。
LVM 的 “空间分配策略” 比较简单,默认不会主动 “均衡分配” 多块硬盘的读写压力 —— 除非你手动配置 “条带化(Striping)”,但条带化又有新问题:一旦一块硬盘坏了,整个条带里的数据都会丢(比普通 LVM 更危险)。
如果追求多硬盘的并发效率:
除了硬盘损坏和读写效率,LVM 还有两个容易被忽略的缺点,对新手不太友好:
虽然系统安装时 “勾一下就能启用 LVM”,但如果需要手动调整(比如删除 PV、缩小 LV、修复 VG),就得用命令行(比如 Linux 下的pvremove、lvreduce)—— 这些命令比 “右键分区调整大小” 复杂,而且一旦输错命令(比如缩小 LV 前没先缩文件系统),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。
LVM 本质是在 “系统和硬盘之间加了一层管理逻辑”,虽然现在的 LVM 实现已经很高效,日常使用几乎感觉不到,但在极端场景下(比如频繁创建 / 删除 LV、大文件连续读写),会比传统分区多一点 “逻辑处理开销”—— 比如同样拷贝 100G 文件,LVM 可能比传统分区慢个 1-2%(普通用户几乎察觉不到,但服务器级别的高负载场景需要考虑)。
看完缺点,你可能会问:“那我还能用 LVM 吗?”—— 答案是 “当然能”,关键是 “用对场景”:
| 适合用 LVM 的场景 | 不适合用 LVM 的场景 |
|---|---|
| 个人用户想灵活扩 C 盘、合并多硬盘 | 单块硬盘,且从不调整分区大小 |
| 服务器需要频繁调整业务空间 | 没有 RAID,且数据不做备份(怕丢数据) |
| 想统一管理多块不同大小的硬盘 | 对读写延迟要求极致(比如高性能数据库) |
简单说:只要你做好 RAID 备份,清楚 “LVM 不是万能的”,它的 “灵活优势” 还是远大于 “缺点”——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,“不用重装系统扩 C 盘”“合并多硬盘当一个用” 这些好处,已经能解决很多实际麻烦了。
本文作者:司小远
本文链接: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BY-NC-SA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